安徽省银行业协会 © 2021
皖ICP备05013364号-1
扫一扫scan

关注微信公众号

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
安徽省银行业协会
电话:0551-62879580
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杭州路2599号中国信达合肥后援基地1号楼西区7楼
安徽省银行业协会 © 2021
皖ICP备05013364号-1
| 网站访问次数统计:20609608
铁肩担金库 赤心耀千秋 ——寻访皖西苏区红色金融先驱郑义斋的清廉印记

深入探寻红色金融的来时路,重温红色金融波澜壮阔的发展史,这不仅是历史记忆,更是不竭的精神动力源头。


    循着历史的脉络,让我们将目光投向烽火连天的土地革命时期,投向大别山深处的皖西革命根据地。在那里,一位掌管着苏区“钱袋子”却身无长物、最终为保护金融命脉壮烈牺牲的传奇人物——郑义斋同志(时任鄂豫皖苏区苏维埃政府财经委员会主席、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部长),以其铁骨铮铮的清廉风范,为我们当代金融人树立了不朽的丰碑。 

“扁担银行”的创建者与守护者

在敌人严密封锁、物资极度匮乏的苏区,建立稳定有效的金融体系是生死攸关的大事。郑义斋临危受命。没有金库,就用扁担挑着银元、布币、文件随军转移,“扁担银行”由此得名。他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:一头是苏区军民的血汗积累,一头是根据地生存发展的命脉。面对如此庞大的流动“金库”,郑义斋定下铁律:“财经干部,必须比战士更经得起考验!”他以身作则,行军宿营,金库文件必不离身;分配物资,先战士后机关,最后才考虑自己和家人。他常说:“公家的钱,一个铜板也不能错!错一个,就是对不起前线流血的同志!”

管钱管物不沾分毫

郑义斋手握苏区财政大权,经手的银元、物资难以计数。然而,他和家人却过着异常清贫的生活。他的妻子杨文局回忆:“他管着那么多钱,可我们一家人连块像样的布都做不起衣服。” 有一次,年幼的孩子生病急需营养,同志们看不过去,悄悄送来一点白糖。郑义斋发现后,严厉批评了送糖的同志,并坚持按市价付了钱。他说:“制度是大家定的,我是管钱的,更不能带头破坏。公是公,私是私,界限必须分明!” 在他心中,清廉不是口号,而是融入血液的自觉,是守护革命纯洁性的生命线。

“特殊党费”映丹心

在反“围剿”最艰苦的时期,苏区财政极其困难。郑义斋一方面殚精竭虑开拓财源,组织生产自救,发行苏区货币,稳定金融秩序;另一方面,他带头厉行节约,将个人的生活标准降到最低。不仅如此,他还多次将自己微薄的津贴和原本可以享受的少量补助,作为“特殊党费”全部上交组织,用于支援前线或救助困难的同志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崇高境界,展现了共产党人“公款姓公,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”的铁律。

“最后一枚铜元”的壮烈

1937年3月,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陷入重围。作为红四方面军后勤工作的最高负责人,郑义斋率领的供给部携带部队最后的经费(黄金、银元)在临泽突围。为保护经费安全送达总部,他毅然将大部分战士和经费交由其他同志护送,自己仅带少量警卫人员阻击追兵。激战中,身负重伤的郑义斋将随身携带的装有重要账目、印章和党费的文件包交给警卫员,命令他务必突围出去。最终,郑义斋同志壮烈牺牲,年仅36岁。他守护的不仅是经费,更是红色金融的信誉、革命的希望和共产党人的气节。他用生命兑现了“人在金库在”的铮铮誓言,那最后一枚未能带出的铜元,闪耀着永不褪色的清廉之光!

寻访郑义斋同志的足迹,触摸那段滚烫的历史,我的心灵受到深深震撼。作为新时代金融青年,我们肩负着服务实体经济、防控金融风险、深化金融改革的重任。郑义斋同志用生命书写的清廉篇章,正是我们构建清廉金融文化最宝贵的精神源泉。


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陈设


他的故事警示我们:金融的权力,源于人民的信任;金融的清白,是行业生存发展的基石。“扁担银行”的硝烟虽已散去,但郑义斋同志用铁肩担起的清廉丰碑,永远矗立在红色金融史的源头。

作为新时代金融青年,我们要深植信仰,铸牢忠诚“扁担银行”的筚路蓝缕中汲取精神滋养深刻领会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,将个人职业规划融入国家金融发展大局,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校准人生航向。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,践行金融初心主动走出玻璃幕墙,主动服务一线,体察民众之需,将金融为民”的理念贯穿始终我们要恪守清廉底线,养浩然正气时刻以红色基因中的严明纪律和奉献精神为镜鉴,筑牢思想防线,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,书写属于我们新时代金融青年的清廉答卷!

(华夏银行合肥芜湖分行党总支 阮后飞)

电话:0551-62879580 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杭州路2599号中国信达合肥后援基地1号楼西区7楼
安徽省银行业协会 © 2021
皖ICP备05013364号-1